-->
梁宗岱-抖音百科
梁宗岱(1903年9月5日~1983年11月6日),字菩根,出生于广西百色,祖籍广东新会,毕业于香港岭南大学,是中国近现代象征主义诗学批评家、翻译家、诗人。[1] 1918年,梁宗岱考进广州培正学校中学部。1921年冬,他 应郑振铎、沈雁冰之邀参加文学研究会。1923年秋被保送入岭南大学,他的新诗后结集为《晚祷》。1925年入法国巴黎大学研习文学和哲学,结识了罗曼·罗兰和保罗·瓦雷里。梁宗岱法译的《陶潜诗选》深得法国作家的称许,之后,他师从瓦雷里,奠定了象征主义诗论的基础。1930年起,梁宗岱先后到德国和意大利学习。1931年秋天,梁宗岱回国,同时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1]1934年1月,梁宗岱在北大演讲“象征主义”并整理发表。[4]同年,他辞去北大教职。[1] 1934年秋,梁宗岱被聘为南开大学英文系教授,后又兼任过《大公报·文艺副刊》《诗特刊》的主编,[5]专攻象征主义诗论,有《诗与真》两集问世。[1]1936年,他参加创办了《新诗》。[5]抗战期间,梁宗岱被重庆复旦大学聘用。[1]1944年,他辞去复旦大学的教职回广西百色,[3]专 心从事祖传的中医医药研究。[1]1951年,梁宗岱入狱,直至1954年被无罪释放,1956年,他受聘为中山大学法语教授,后下放农村劳动,直到1969年11月获得“解放”。[2]1970年,梁宗岱转至广州外国语学院,任法语教授。1979年10月应邀赴京参加中国第四次文代会。1983年11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八十岁。[2] 梁宗岱的诗歌创作具备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意蕴相契合而形成的独特的审美风貌。[6]梁宗岱是真正对象征主义诗论作出本体意义的评介,并且还将它同中国传统诗歌理论相“契合”的人。学者李生滨评价梁宗岱说,“他的特别造诣在于向西方翻译介绍中国古典诗歌,向国内介绍西方正在兴盛的象征主义诗歌及其理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纯粹的现代派诗人,同时也是独有造诣的现代派诗歌方面的理论批评家。”[7]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