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铵[ǎn](英文:Ammonium Sulfate),又称硫铵,分子式为(NH4)2SO4,一种无机化合物,是最早生产和使用的一种氮肥。通常把它当做标准氮肥,其含氮量在20~ 21 %之间,含硫23.4 %。[5][2][6]纯品硫酸铵为无色结晶或白色颗粒,含有杂质的颜色为微黄或灰色,其吸湿性小,不易结块,易保存,易溶于水。硫酸铵为生理酸性速效氮肥,一般比较适用于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甘薯、麻类、果树、蔬菜等作物。对于土壤而言,硫酸铵最适于中性土壤和碱性土壤,而不适于酸性土壤。[2][6]此外,硫酸铵可用于发酵工艺,作为发酵用营养物质。[7] 生产历史
十八世纪末,首次生成硫酸铵主要是在将煤气洗涤液加工氨的煤气工厂里。之后开始通过用焦炭生产所捕集的氨来制取硫酸铵。 1889年,俄国建成了第一批带有回收副产品装置的炼焦炉。随着冶炼业的广泛发展,使带产品回收的炼焦炉数量为之激增,并且在1913年解决了由元素合成氨的问题的基础上, 以合成氨制硫酸铵的生产得到了广泛的发展。[8]硫酸铵是中国最早使用的一种氮肥,肥效稳定。由于生产这种肥料要耗费大量的硫,因此巳日渐波尿素所代替。市售的硫酸铵多是副产品。[9]
中国使用硫酸铵作为化肥的主要过程为:1901年,首先由日本输入化肥,品种是硫酸铵也称肥田粉,当时是免费分给台湾省的蔗农使用。1933年日本在大连开办了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后改为大连化学厂)和鞍山、抚顺的两个炼焦副产硫酸铵车间,生产硫酸铵。[10]其作为肥料使用量为1700万吨,其中大约有300万吨的硫酸铵被直接在农业中使用,其余则用于复合肥料的生产,如硝酸硫酸铵等。[11]1934年中国建立永利宁化学公司硫酸铵厂,后改为南京化学工业公司氮肥厂。1949年前,全国累计生产氮肥仅60万吨(以纯氮计),主要被用在沿海各省。1949年以后,在扩建大连化学厂和永利宁等老厂的同时,开始由前苏联美国、荷兰、日本、法国引入成套设备,建成几十个大、中型氮肥厂和一千多个小型氮肥厂,形成遍布全国的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和的工业形式。[10] 理化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