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鲁国(今中国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国国相、少府,世人也称其孔北海、孔少府。[1][2]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四岁时就知 道让梨给兄长;十岁时曾独自一人拜会“天下楷模”、河南尹李膺;十一岁时父亲孔宙过世,他哀伤过度,以致要人搀扶才能起立行走,官府表彰了他的孝行;十七岁[a]时因留宿党锢[gù]案逃犯名士张俭,他与母亲和兄长孔褒抢着承担罪责,从而名扬士林。其后,州府多次邀请他做官,孔融都婉言推辞,直到司徒杨赐聘请其做掾属[b],他才接受,由此步入仕途。[c]曾历任侍御史、虎贲中郎将、北海国国相、青州刺史、少府、太中大夫等职。建安十三年(208年),孔融因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捕丧命,卒年五十六岁,妻子和儿女也受到株连被杀。[1][2] 孔融能写诗,善作文,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散文。他的文章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引喻精妙、气势充沛,颇受魏文帝曹丕喜欢,称誉其为“建安七子”之首。孔融散文代表作有《荐祢衡表》《难曹公禁酒书》《与曹公论盛孝章书》等。[1][6]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