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流感病毒

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的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英文名:Influenza A virus)简称“甲流”。[2][3]甲型流感病属于正黏液病毒科,为单链负链RNA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或杆状,直径80~120nm,根据病毒颗粒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蛋白结构和基因特性分为若干亚型,共发现18个HA亚型(H1~H18)和11个NA亚型(N1~N11)。[6]甲型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类和禽类、猪等动物,其中的H1N1和H3N2亚型能够引起流感季节性流行。[4]
甲型流感病毒第一次人类大流行发生在1918年,此后至少出现过4次流感大流行。[7]当时误认为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因是一种细菌,故称为“流行性感冒杆菌”。[8]同时,西班牙马德里首次对外报道了该国的流感疫情而得名“西班牙流感”。[7]直到1933年,威尔逊・史密斯(Wilson Smith)发现此病的病原体是病毒,才命名为“流行性感冒病毒”。[8]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的流感病毒毒株命名法修正案,流感毒株的命名包含以下要素:型别/宿主/分离地区/毒株序号/分离年份(HnNn),其中对于人类流感病毒省略宿主信息。[2]
甲型流感病毒对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也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9]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流涕、喉咙痛、发热、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儿童的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新生儿可仅表现为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9]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要做好隔离措施,治疗主要包括降温、镇咳和祛痰等对症处理和应用奥司他韦等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于重症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治并发症,并进行有效的器官保护和功能支持。[9]

命名 

关于流感病毒的命名,开始误认为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因是一种细菌,即称为“流行性感冒杆菌”。直到1933年,威尔逊・史密斯(Wilson Smith)将流感患者的鼻咽洗液经除菌处理后,接种至雪貂鼻内,引起了雪貂的发热性感冒,才真正认识到此病的病原体是病毒,即称为“流行性感冒病毒”。[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