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休

三国时期吴国第三位皇帝
孙休(235年—264年9月3日),字子烈,吴大帝孙权第六子,东吴第三位皇帝,公元258-264年在位。[1]太元二年(252年),封琅邪王,居虎林(今浙江杭州)。[2]
孙权死后,孙休的弟弟孙亮继位,诸葛恪执政,孙休奉命迁到丹杨郡(今江苏省南部)。因多次被丹阳太守李衡冒犯,孙休主动请求迁往他处,后迁至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3]太平三年(258年),孙綝废孙亮为会稽王,迎孙休为帝。孙綝权重谋逆,孙休与辅义将军张布定计,杀孙綝于殿堂。[1]孙休即位后,昌明文教,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以推崇宏盛的教化;重视农桑,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永安三年(260年)贬孙亮为候官侯,遣赴封地,孙亮自杀。[3]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谥号景皇帝,葬于定陵[1]
西晋文学家陆机认为孙休在位时,遵循旧法,在政事上无大过失,但后世史学家陈寿和萧常都认为孙休追杀孙亮的行为有些残忍。[3][4]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