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食帖-抖音百科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北宋苏轼的墨迹素笺本[a],上面用行草书[b]写就了苏轼被贬黄州后第三年寒食节所作的两首五言诗,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全诗共17行,129字。[1] 该卷为长卷,牙色纸本[2],整篇字形大小错落,字行跌宕起伏,气势开张[3]。《寒食帖》有黄庭坚、张縯、 董其昌、清高宗乾隆皇帝、内藤虎次郎(二题跋)、王世杰、颜世清、罗振玉、郭彝民所作题跋[c]十二篇(其中有乾隆皇帝作引首一副),帖上所钤[qián]印章[d]百余枚(其中有一印多钤情况)。[5][4] 此帖真迹流传有绪,北宋时为苏轼世交张浩所藏,南宋又先后被张浩侄孙张縯和文学家洪迈收藏,元、清两代曾被收入皇家内府,后辗转流落日本,二战结束后又被曾担任过武汉大学校长的王世杰购回,1987年王世杰后人将其售予台北故宫博物院,至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巨大,元代书法家鲜于枢将其称为“天下第三行书”。[4][6] 创作背景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等。元丰三年(1080年),他因作诗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诽谤朝廷”罪被贬谪[zhé]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即北宋“乌台诗案”[7]),这让他感到郁郁不得志,精神消沉,生活也过得穷困潦倒,在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他作下了两首五言诗(即《寒食帖》所书两首诗),这是两首遣兴之作,也是苏轼对自己的人生之叹。《寒食帖》也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是作者心境、性情与书法的结合。[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