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泚

唐朝中期将领
朱泚(cǐ)(公元742年—公元784年),字号不详,幽州昌平(今北京昌平)人,唐朝中期武将[2]曾担任幽州节度使陇右节度使、泾原节度使,官至中书令太子太师太尉,受封遂宁郡王。[1][3]
朱泚最初是幽州节度使李怀仙的部将,后来朱希彩杀死李怀仙,自领幽州节度使,朱希彩对朱泚十分倚重。[1][2][3]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七月,朱希彩被部将所杀,朱泚被推举为幽州节度使留后(候补官职),他主动上表朝廷,被正式任命为幽州节度使,兼御史大夫[1][2][3][4]
大历九年(公元774年)九月,朱泚入朝觐见,留在京师,受到唐代宗重用,累迁同平章事、检校司空、陇右节度使。唐德宗李适继位后,朱泚官拜太子太师太尉。但因其弟朱滔在幽州叛乱,朱泚受到牵连,名义上虽获封更多,但实际被唐德宗软禁在长安[1][3]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月,泾原兵哗变,攻入长安,唐德宗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乱军拥立朱泚为首领。朱泚自称大秦皇帝,年号应天。[1][2][3]朱泚率军围攻奉天,被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击败,逃回长安。次年正月,朱泚改国号为汉,年号天皇[1][5]因收买李怀光不成,朱泚困守长安。五月,唐军收复长安,朱泚仓皇西逃,途中被部将杀死,终年43岁。[1][3][6]
泾原兵变,朱泚称帝,唐德宗出逃,天子威仪扫地。虽然朱泚叛乱不到一年时间,而且很快就得以平定,但重回长安唐德宗心灰意冷,不再强硬推行削藩政策。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愈加严重,朝廷的影响力再度被削弱,进一步加剧了唐朝的衰落。[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