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山文化-抖音百科
红山文化系新石器时代西辽河流域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也是迄今所见中国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最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2]红山文化年代经 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3]通常可分早晚两期或早中晚三期,[4][5][a]遗存广布在内蒙古东南部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和辽西、冀东北地区,[9][10]是中国古人类文化的重要直系源头之一。[11][12][13][14] 红山 文化一方面承继了本地区的兴隆洼、赵宝沟文化中的优势因素,另一方面大量吸收中原仰韶文化和东北地区诸多原始文化因素而发展起来,[12][13]从而创造了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峰。[1][11][12][15][9]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考古人员对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6]“红山文化”一称则由中国考古学家尹达于1954年首次提出。[15][17][18]此后,国际学术界就红山文化展开了一系列更为深入的探究,截止到二十一世纪初,发现了属于红山文化系统的遗址约500多处,其中进行科学发掘的有十余处,[19][20]对于红山文化的认知业已日趋清晰起来。[21][15][18]现代学者严文明、王巍、郭大顺、刘国祥等研究指出,红山文化作为一支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代表性文化,无论是其农业文化的发展水平,还是建筑、冶陶、玉雕等的手工业技术,抑或是原始宗教信仰的发达与社会复杂化的程度都是同时期中国东北地区首屈一指的;[22]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23]延至距今5500年- 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西辽河流域的史前社会则已发生质的变化,继而转入到了初级文明社会的发展阶段,不仅社会经济发达,而且有了细致的社会分工,有能力完成工程规模巨大的东山嘴祭坛和牛河梁坛庙冢群,[24][25][26]对后世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化的生发与演进都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21][27][26][28][29] 2008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以牛河梁遗址群[b]8平方千米保护核心区为依托,启动了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30]同时启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申遗并于2011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31]2013年,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32]2014年,赤峰市与朝阳市共同签署《红山 文化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备忘录》,宣布联合对红山文化进行申遗。[33]2023年8月,在赤峰市松山区彩陶坡遗址出土了一件龙形蚌饰,是目前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中出土的唯一一件舒展开的龙的形象。[34] 名称由来
1895年,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受东京帝国大学人类学教研室派遣,赴中国做人类学和考古学调查,在热河省境内发现了一些史前文化遗迹;1907年,鸟居龙藏第二次来到今内蒙古东部地区,详细考察了喀喇沁旗、赤峰和林西县等地,共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60余处,并在今赤峰市红山区东北部的红山主峰北部发现大片史前文化遗存,采集到大批陶器、大型石器与细石器等遗物。1914年,鸟居氏归国后,即用法文撰写了前后两次调查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考察报告,题名为《考古学民族学研究·东蒙古の原居民》,发表在当年东京帝国大学的《科学杂志》。[3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