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位于完达山北麓,松花江中游南岸。南为低山丘陵,北为冲积平原。佳木斯市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冬季受极地冷气团的影响,冬季漫长,气候寒冷,[1]6000年前,佳木斯地区就有人类活动。[11]佳木斯原名“甲母克寺噶珊”“嘉木寺屯”,为满语,意译为“站官屯”或“驿丞村”。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1月,桦川县署迁驻悦来镇。1930年佳木斯屯与东兴镇合并,定名为“佳木斯镇”,1937年6月27日,伪满决定,调整行政区划,设置了佳木斯市,12月1日正式成立伪佳木斯市公署,由三江省管辖。[12] 佳木斯市位于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拥有7个国家一类口岸和一个临时开放口岸,是中国对俄开放的重要前沿城市和对俄开放口岸最多的地区。行政区耕地面积超3264万亩,粮食综合产能达到260亿斤,商品率高达90%以上。2022年,佳木斯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9.2亿元,比上年增长3.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5.7:13.6:40.7。居民收入。[3] 佳木斯市是中国少数民族赫哲族最主要的聚居地。由于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东端,是祖国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素有“东极新天府,快乐佳木斯”[13]“华夏东极”之称,佳木斯市有着“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等历史文化精神。截止2022年末,佳木斯有省级文化保护单位26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项。[3]佳木斯市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31家,其中,4A级9家、3A级20家、2A级2家[1]
名称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