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色山雀(学名:Sittiparus varius),又称赤腹山雀,是山雀科杂色山雀属的一种小型森林鸟类。体长大概为12~14cm,体重为17~18g。杂色山雀的下腹部呈棕红色或栗红色,上背部有栗色斑块 。额,眼部和脸颊呈乳黄色或白色,头部剩余部分为黑色[7]。主要价值为观赏价值,在日本有饲养历史[8]。 杂色山雀在全球范围曾经有过9个亚种,其中一个亚种已灭绝,在中国存在2个亚种。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日本、韩国、朝鲜和东亚的部分岛屿上,生活在海拔400~900m的森林中[8][9]。 杂色山雀在2017年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评为无危(LC)[3];杂色山雀在2021年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4];杂色山雀被列入2010年的《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10]。
形态特征
杂色山雀属于小型鸟类,雌雄形态特征差异不大。杂色山雀体长12~14cm,体重17~18g,翅长约75~81mm,嘴峰10~12mm,雄性尾长52~62mm,雌性尾长50mm[2]。下腹部 呈棕红色,上背部有较大的栗色斑块。额、眼部和脸颊呈乳黄色,头部剩余部分为黑色。喉和上胸间分布有不规则乳黄色斑。而在台湾发现的杂色山雀额、眼部和脸颊呈白色,头部黑色较多,背后栗色斑块很小,下体呈栗红色[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