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应

每增加一单位消费品所获得的额外的满足感
边际效应(Marginal Utilitiy)指的是每多消费一单位的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额外的满足感,[3]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于1890年提出。[2]
边际效应是一种以效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的供求均衡决定论[4]边际效应在经济学中常与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相联系,其主要内容是:在特定时间内,消费者不断增加对某一种商品的消费时,从每一个新增的或边际的单位商品中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就会越少。[3]比如在经济学领域中商人和顾客会为通过比较各自的效用,来决定成交的商品数量,以获得更多的利益;[5]在农业种植中,农作物群体的边缘部分相较于田地中间的农作物培养环境更佳而生长地更加旺盛。[6]
边际效应的出现满足了西方国家对生产与消费、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并在工业革命时期取代劳动价值论成为主流的经济学理论。[7]同时边际效应解释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价值悖论”。[8]

定义

边际效应指的是人们多消费1单位的某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额外的满足感。[3]边际(marginal)是指“已经增加的最后一个单位”或“可能增加的下一个单位”。[9]效用(utility)指的是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获得的满足。[1]其衡量单位为“尤特尔(util)”。[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