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耳鹎[bēi](学名:Pycnonotus jocosus),别名黑头公、大头翁、高髻冠,鹎科鹎属鸟类。[2]红耳鹎体长17~23厘米,体重25~42克,有一直立的黑色或深棕色冠,高约2厘米,头部呈深棕色或黑色,虹膜棕色,嘴黑色。眼的后下方有一鲜红色小斑,紧贴红斑下方为大块的白斑,上体棕褐色,下体白色,两胁烟灰色,跗蹠[zhí]、趾和爪黑褐色。[5][6] 红耳鹎原产于南亚、东南亚和中国南部,后被引入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塞舌尔和印度洋上的一些小岛。[3][7]红耳鹎不迁徙,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雨林、季雨林及常绿阔叶林,喜欢生活在树木繁茂的地区,有时也栖息在有灌木的农业区、郊区和城市。另外,红耳鹎在世界许多地方被作为笼养鸟饲养,但在中国受到保护。[5][4] 2016年,红耳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3]红耳鹎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 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4]
分类研究
1758年,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将红耳鹎命名为Lanius jocosus。[9]1826年,红耳鹎被德国动物学家弗里德里希·博伊(Friedrich Boie)归入鹎属(Pycnonotus)。[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