鮟鱇科

辐鳍鱼纲鮟鱇目下的一个科
鮟鱇科(学名:Lophiidae)是辐鳍鱼纲鮟鱇目下的一个科,该科英文名有Goosefishes、Monkfishs等[1][8][6],因其“鮟鱇”之名音同“安康”,故常被称为安康鱼,别名还有蛤蟆鱼琵琶鱼、结巴鱼、老头鱼[2][3]。在鮟鱇科下有4个属,共29种,中国有其中4属、11种[4][8]。鮟鱇科体长最长为1.8m,体重最重为34kg,雌鱼体型一般比雄鱼大[4]它全身有许多皮质突起,身上无鱼鳞,也无鱼鳔,口部巨大、内有钩状牙齿,第一背鳍棘形似鱼竿,顶端还有一个会发光的肉质“诱饵”,此为鮟鱇科鱼类的特征结构,具有诱捕猎物的功能[9]
鮟鱇科主要分布在北极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海域中,大多数栖息于海床上,其中鮟鱇属的卵和幼鱼主要栖息在中上层海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沉到有沙子和砾石的海床[4][9]。鮟鱇科均为肉食性底栖生物,通常在沙子中“伪装”自己,利用头顶的发光“钓杆”将猎物引到嘴边吞食,雄鱼具有寄生行为[4][7][10]其寿命多在21~25年。[9]
鮟鱇科鱼类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它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可食性强,也因此被过度捕捞[7][11]。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鮟鱇科下的物种大多是无危物种,其中长鳍鮟鱇(评估等级:无危 LC)和长棘拟鮟鱇(数据缺乏 DD)的物种数量持续下降,锄齿鮟鱇是鮟鱇科唯一一个近危(NT)物种[12]。鮟鱇科鱼类是重要的商业物种,味道鲜美,在日本被认为是高级的滋补品,如黄鮟鱇有抗疲劳和免疫作用。[13]

命名与分类

鮟鱇科在1810年由法国自然科学家康斯坦丁·拉菲内克(Constantine Samuel Rafinesque)命名,但该科最早的系统分类历史始于1758年瑞典生物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钓鮟鱇(Lophius piscatorius)的描述与命名。39年后,第二个物种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被描述,1882年,研究员吉尔(Gill)为黑鮟鱇的这种形态建立了黑鮟鱇属。1896年,学者哥达(Gooda)和比恩(Bean)建立了拟鮟鱇属。1908年,宽鳃鮟鱇属(Sladenia)也被学术界科学描述。至20世纪初,鮟鱇科的新种被不断地发现,鮟鱇科下的4属基本没有分类争议。[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