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

三国时期曹魏大臣
司马昭(公元211年-公元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是魏国权臣司马懿次子、大将军司马师之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他是三国后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西晋王朝的开创者之一。[1][2]
司马昭早年随父抗蜀,多有战功。公元238年,封新城乡侯。公元240年,迁任洛阳典农中郎将。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司马昭随大将军曹爽伐蜀,因战功官拜议郎。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协助其父司马懿诛杀曹爽,司马氏开始把持朝政。[2]后于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与其兄司马师合谋废魏帝曹芳齐王,迎立高贵乡公曹髦到登基。[3]公元255年,司马昭继其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司马昭率兵二十六万平叛诸葛诞淮南之变,战于寿春城,诛杀诸葛诞,重创吴国援军。公元260年,魏帝曹髦身死,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伐蜀,蜀亡,封晋公。公元264年三月加封为晋王,次年八月,司马昭逝世。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晋文帝,庙号太祖。[2][1]
司马昭专揽国政时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他主持建立了《晋律》,削除繁琐冗杂的律条;重视农业生产,废除民屯制度;同时“敦尚纯朴,省繇节用,务穑劝分”,提倡节俭。[4][2]
司马昭继其父兄的事业,消灭蜀汉,基本上完成了取代曹魏、结束了三国纷争的局面。[5]西晋战略家、政治家羊祜评价司马昭说:“先帝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6]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