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

南朝刘宋开国君主
1
4
刘裕(公元363年4月16日-公元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字寄奴。祖籍彭城县绥舆里[a],出生在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省镇江市)。[1][2]中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420年-422年在位),史称宋武帝。[3]
刘裕自幼家贫,后加入东晋北府军,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反抗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控制了中原和关中地区,从此建立威望为代晋建宋打下基础。[4]元熙二年(420)他废晋帝自立,定都建康,建国号为宋,史称刘宋。执政期间,刘裕对政治、经济进行改革,例如实行土断,裁减侨州郡县,打击豪强,禁止占山护泽;整顿吏治,重用寒门人士,减轻赋税,重视教育,提倡节俭等,增强了中央集权,为宋初繁荣奠定了基础。他建立的宋与北魏,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2][5][6][7]
刘裕在位三年,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8]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明人李贽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9]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刘裕计划征伐北魏,尚未出师,便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岁。死后谥号为“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蒋山(即钟山)初宁陵[5][10]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