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歇图-快懂百科
《卓歇图》传为五代契丹画家胡瓌[guī]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纵33厘米,横256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著录于《宣和画谱》《石渠随笔》《江村书画目》《石渠宝籍续编》。《卓歇图》描绘了契丹狩猎生活的片段,“卓”是立的意思,“卓歇”就是支起帐篷休息。该画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描绘了女真人狩猎归来的热闹场景,另一部分则描绘了女真官僚的宴饮场景,画中人物安排错落有致,构图布局合理,画家采用了铁线描的方式勾精准勒出马匹、人物形象,设色沉稳,描绘出荒凉寂静的辽阔草原之景。引首有清代张照书“番部卓歇圖”,乾隆帝作《卓歇歌》,尾纸有元代王时、清代高士奇、张照的跋文。该画奠定了金代人马画的发展走向,体现了北方草原画派的特点,为研究女真族的服装、风俗、发型等提供了视觉资料。[1][2] 创作背景
民族特色
辽代的绘画汲取了北方游牧民族优秀的艺术传统和唐代的艺术风格,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绘画艺术。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北方草原气息,选题以游牧题材为主。[3]胡瓌是契丹画家,《五代名画补遗》中记载其为山后契丹人,或者是乌索固部落人,《图画见闻志》中则记录其为范阳人(今北京一带)。胡瓌生活在唐代中央实行开放民族政策及其影响后的地方藩镇割据的大背景下,他既能长期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能亲身体验草原生活,所以其作品呈显的画面更加着重于描绘游牧生活。他善于描绘游牧民族的生活风格,表现水草放牧,驰逐射猎的生活以及边塞的自然景色,同时精准地刻画出游牧民族的帐篷、马鞍、弓箭等草原生活必备生活用品。《宣和画谱》著录胡瓌作品六十五件,其中大多是游猎、牧马、射箭等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题材,描绘了丰富的草原狩猎生活。本画极具民族特色,与胡瓌契丹族人的身份密不可分。[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