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

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
茱萸学名Tetradium ruticarpum (A. Juss.) T. G. Hartley),别名野茶辣、野吴萸、茱萸、石虎等,为芸香科Rutaceae吴茱萸属Tetradium小乔木[1][2]。吴茱萸原产于阿萨姆邦、中国、喜马拉雅东部、缅甸尼泊尔越南等地,引种栽培于日本韩国[3];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北、贵州陕西浙江四川福建安徽湖南广西等省区。其适应性强,生长快[4],性喜湿润温暖气候,不耐干燥、寒冷;适宜栽培于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松、土层深厚的腐殖质壤土和砂质壤土中[5]
吴茱萸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10米。树皮青灰褐色,幼枝被锈色绒毛。奇数羽状复叶对生[5];小叶纸质或厚纸质[5],全缘,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2]。花单性[6],雌雄异株,聚伞圆锥花序,顶生[5];萼片5枚,广卵形,被短柔毛[5];花瓣5枚,长圆形[5]雄花雄蕊5枚,比花瓣稍长[2]雌花的花瓣较雄花瓣大;子房上位,长圆形,心皮5枚[5]蒴果扁球形[6],果密集成簇,鲜红或紫红色。种子蓝黑色,有光泽[2]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具小毒;其根叶均可入药。叶具有止痛、散寒,敛疮的功效,主治心腹冷痛,头痛等。根无毒,具有温中行气,杀虫的功效,主治泄泻[wǎn]腹冷痛,疝气,寒湿腰痛等疾病[5]。由于产区的吴茱萸树逐年老化,产量下降,陈货库存补给量少,加上吴茱萸生长周期较长,果实采摘比较费工,社会劳动力成本较高等因素均导致吴茱萸价格不断上涨。种植吴茱萸可以采收药材,增加农民收入[6]

名称与别名考证

吴茱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在历代本草中,吴茱萸别名有很多,曾有艾子[]、殺子、[shā]等不同的名称。因其产地不同,也有诸多土名,如贵州广西等各省称其名为吴萸;湖北称为臭辣子树、麯药子、除油子;陕西称伏辣子;四川称臭泡子、气辣子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