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藓科

泥炭藓目下一属
泥炭藓科(Sphagnaceae)是真藓门(Bryophyta)泥炭藓纲(Sphagnopsida)泥炭藓目(Sphagnales)的一个科,本科包含1属,即泥炭藓属Sphagnum),约300余种植物。[1][5]该科广布于除南极洲外的世界各地,主产于北半球温带寒带地区。[2][3]分布在营养贫乏及酸性的湿地或沼泽地区,或是高海拔、凉爽、潮湿的云雾森林,洼地或山涧石坳中。[2][3][4]
植物体呈淡绿色,干燥时呈灰白色或褐色,有时带紫红色。茎细长,单生或叉状分枝;具中轴,中轴细胞小形,黄色或红棕色;表皮细胞大形无色。茎顶短枝丛生,侧枝分强枝及弱枝;枝表皮细胞有时具水孔及螺纹。[2]茎叶与枝叶常异形。茎叶一般较枝叶长大,舌形、三角形或剑头形。枝叶长卵形、阔卵形或狭长披针形[2]精子器球形,具柄,集生于头状枝或分枝顶端,精子螺旋形,具2鞭毛。雌器苞由头状枝丛的分枝产生。孢[shuò]球形或卵形,成熟时棕栗色。孢子四分型,外壁具疣及螺纹。原丝体片状。[2]
泥炭藓科植物可作名贵花卉的培养基质;在花卉的销售运输过程中,本科植物还可作为苗木、花卉等长途运输的最佳包装材料,用于包裹植物根部。[6][7][8]此外,泥炭藓科部分种经加工后可做敷料或制急救包的原料;部分种可用作猪饲料;植株死亡堆积成层后形成的泥炭可作燃料。[6][8][9][10]根据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记载,本科多种植物可以作为中药材使用,包括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细叶泥炭藓(Sphagnum teres)、尖叶泥炭藓Sphagnum nemoreum)等。如泥炭藓有清热明目、止痒的功效,主治目生云[]皮肤病,虫叮咬瘙痒。[11]
泥炭藓科多种植物位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如亚速尔泥炭藓(Sphagnum nitidulum)等在名录中处于极危(CR)的等级,挪威泥炭藓(Sphagnum troendelagicum)、巴西泥炭藓(Sphagnum brasiliense)等多个种在名录中处于濒危(EN)的等级,塔斯马尼亚泥炭藓(Sphagnum leucobryoides)、新喀里多尼亚泥炭藓(Sphagnum novo-caledoniae)等处于易危(VU)的等级。[12][13][14][15][16]2021年,多纹泥炭藓Sphagnum multifibrosum)和粗叶泥炭藓Sphagnum squarrosum)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Ⅱ级保护野生植物。[17]

起源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