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

明末民变领袖之一
1
4
李自成(公元1606年9月22日—公元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硙生、黄来儿、枣儿,生于陕西延安府米脂县李继迁寨(今檀山境)。[1][2]明末民变领袖之一,大顺政权建立者。[2][3]
李自成出生贫困农家。幼年曾被送入寺庙,后来给本乡富户牧羊,二十一岁当了银川驿站驿卒。[2][4]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陕西大饥,明军缺饷,士卒劫掠,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李自成被裁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率众投靠农民军不沾泥,继投高迎祥,号八队闯将。[1][5]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李自成成为山西境内各支起义军中的重要首领之一,随后攻克修武(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和辽州(今山西省左权县),渡过黄河到达河南渑池县(今河南省渑池县)境内。[6][7]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被杀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领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连下阶州(今甘肃武都)、陇州(今陕西陇县)、宁羌(今宁强)。[1][2]此后四年间,李自成率部众活动于湖广、四川陕西三省交界地区,期间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战斗。[8]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占领襄阳荆州,次年正月攻克承天(今湖北省钟祥县),并于同年改襄阳为襄京,建立了中央机构,随后占领西安[9][10][11]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2][12]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2]四月,清朝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朝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在武英殿举行即位典礼后,次日撤离北京,返回西安。[13][14]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三月,大顺军占领武昌,在清军的突袭下,李自成被迫放弃武昌,向东南方向前进。[15]次月,清军在湖北阳新和江西九江接连击败了大顺军,李自成改变方向,向西南进军。[15]清顺治二年(1645年)在通山县(今属湖北)九宫山被当地民兵武装姜大眼杀害,享年40岁(一说兵败后禅隐湖南石门夹山)。[16][17]大顺军余部称李自成为先帝,尊其妻高氏为太后,李自成侄儿李过推举李自成三弟李自敬为首领。[2]
时人对李自成的评价褒贬不一,清代政治家张廷玉评价说:“盗贼的祸害,直到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为止,可谓是极其凶残。”[2]而历史学家顾诚则评价说:“李自成把一生献给了反对阶级压迫和满洲贵族民族征服的革命事业。在他领导下,受尽欺凌压榨的贫苦农民挺起了腰,抬起了头,向腐朽透顶的封建统治进行了勇猛的冲击。直到他牺牲时为止,他所领导的大顺军以大无畏的气概,独立地承担了抗清斗争的全部重任,为尔后二十年的抗清斗争揭开了序幕。以李自成为代表的明末起义农民们创建的丰功伟绩,将永远光照史册,受到后世人们的景仰。”[18]
2024年5月,李自成像计划迁移至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搬至“闯王寨”景区,至此“李自成”回到陕西。[19][20]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