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

世界文化遗产
1
4
明十三陵,是位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南麓的陵寝建筑群,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1]陵区面积约120余平方千米,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皇贵妃以及数十名殉葬的宫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数量最多的帝王墓葬群,[2][3]馆藏文物有金丝翼善冠,凤冠,衮服,百子衣等。[4]
明十三陵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开始营建,至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明朝灭亡结束,历时200余年。[5]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的十三陵盆地中,地势平坦,四周多低山丘陵。十三陵中的各陵都背山而建,整个陵寝布局是以尊者居于主脉,卑者居于从脉(余脉)的布局排列的,其他附属建筑都围绕皇帝陵寝而建。长陵是十三陵的首陵,位于天寿山主峰中部,其他各陵(除思陵偏西南一隅)分列其左右,坐落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3]明末清初,十三陵遭到拆毁,毁坏严重。清乾隆年间,明十三陵得到大规模修缮。近代十三陵因战乱等原因再次遭到破坏,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三陵才陆续得到修缮。[6]
1956年,对十三陵中的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并于1956年打开了地下宫殿,这是唯一一座按照国家计划进行考古发掘的帝王陵墓,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其中就包括中国现存唯一一件的帝王金冠——翼善金冠。但定陵的发掘其实是为发掘长陵而进行的一项带有试探性的发掘,后来在定陵的原址上修建了定陵博物馆,于1959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7]
明十三陵在1957年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十三陵和八达岭作为一个完整的风景名胜区又被列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经联合国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