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T

有机氯类杀虫剂
DDT(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又称为滴滴涕,[2]芳香族化合物,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氯杀虫剂,具有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化学名称为双对氯苯基三氯乙[wán]化学式为C₁₄H₉Cl₅,结构非常稳定,是一种微溶于水的合成结晶氯化烃,可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脂肪和油,[1]外观为无色晶体或白色粉末,原药为蜡状固体,[2]无味或有轻微芳香味,熔点为108.5°C,[1]沸点为260°C,密度为1.6g/cm³。[1]
DDT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不易被氧化,耐光照,在高于其熔点的温度下可以脱氯化氢生成非杀虫剂DDE。[1]其主要应用于农药、防污漆和控制病媒等。[3][4][5]DDT也具有很多危害,其可以影响人体健康和对环境造成污染,[6][7][8]并且现在已经被很多国家禁用。[9]

发现历史

1874年德国化学家奥特马·蔡德勒(Othmar Zeidler)首次合成了DDT,但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人发现DDT的价值,直到1939年,瑞士化学家保罗·穆勒(Paul Hermann Muller)首次发现了DDT在杀虫方面的价值,并且其作为杀虫剂具有杀虫范围广、药效持久、方便易得等优点,DDT开始在卫生领域广泛使用,由于当时疟疾霍乱等疾病流行,1943年,DDT开始被直接喷洒在人体,被用作对抗军队和平民中的疟疾、斑疹伤寒等其他昆虫传播的人类疾病,被誉为“万能杀虫剂”,在当时为拯救亿万人的生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9]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所出版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更是引起公众对使用杀虫剂的影响的关注。[10]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DDT的使用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危害,1970年,瑞典最先禁用DDT,随后一些国家也陆续禁止DDT的使用,1996年《失窃的未来》一书的发表,更是让人们意识到了DDT对动物和人类不利影响,使得人们更加坚定不使用DDT,2001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后DDT开始逐渐全球禁用,2005年已经有151个国家或组织开始禁用DDT。[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