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载沣

清代末期政治家、摄政王
爱新觉罗·载[fēng](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清朝宗室,满族人,字伯涵,号静云、闲园,[1]晚年自号书癖,改名载静云(又作金静云),[2][3]是清朝道光帝[mín]宁的孙子,醇贤亲王奕譞[xuān]的第五子,光绪帝载湉[zǎi tián]的异母弟,宣统帝溥[pǔ]仪的父亲,[4][5]于宣统年间任监国摄政王。[2]
载沣出生于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6]其生母是奕譞的第二侧福晋刘佳氏,[7],载沣自幼由慈禧太后的胞妹婉贞抚养长大,两岁时被晋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七岁时被封为奉恩镇国公,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2]十二岁带三眼花翎[líng],十八岁行走内廷,十九岁任正白旗汉军都统[8]1908年1月,载沣任军机大臣。1908年11月,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同时病重,溥仪入承大统,载沣奉命监国摄政,由此展开了他为期三年的摄政生涯。[9]1909年,载沣代皇帝任全国陆海军大元帅。[2]
在清朝的最后三年里(1909年-1911年),载沣是清政府实际的统治者。载沣摄政期间,政治上曾积极整治吏治、罢黜袁世凯、筹备宪政等;军事上则集中中央军权、削弱北洋军及地方督抚的军事实力、培植新的军事势力等;经济上则延续慈禧太后的既定政策,发展实业,致力解决财政问题,重视农业发展等。[10][11][12]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被迫下罪己诏,解散内阁,辞去摄政王职,以醇亲王的名义退归藩邸。次年(1912年2月12日),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结束统治。[13][9]
1917年7月,载沣参与张勋复辟。1924年10月,因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迫居醇王府,载沣为其奔走复号还宫,未果。1932年,溥仪在东北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载沣并未随行。1934年7月,载沣前往长春看望溥仪,拒绝担任伪职。此后以皇族遗老的身份寓居北平、天津两地,1951年2月3日,病逝于北京。[9]
载沣摄政期间曾大力推行新政、发展实业,力图挽救大清王朝。但他又缺乏实际的执政能力,排挤汉人官僚,成立“皇族内阁”,开罪立宪派,使其倒向革命阵营;在地方上,他主张大力收权,并简单化处理起义运动,从而激化了中央与地方、民众的矛盾,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