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通义

东汉应劭所著书籍
《风俗通义》是东汉末著名学者应劭所著,是一部以考评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为主要内容的著作。[1]《风俗通义》视野开阔,题材广博,既有对礼乐祭祀等国家大典的记述,也有对民间传闻、鬼神信仰的辨正,还有对古今人物的评论,涉及汉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后世研究汉代风俗和鬼神崇拜的第一手重要文献资料。[2]
[shào]按照以类相从的原则对《风俗通义》进行分类,原书正文三十一卷,录一卷,共三十二卷。[3]现在仅存十卷,每卷为一篇,每卷的前面都有总题,说明此卷的创作动机及主旨,各篇之下又分子目。目前现存十篇的篇名分别是《皇霸》《正失》《[qiān]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祀典》《怪神》《山泽》。[4]根据北宋苏颂的记载,《风俗通义》在当时已经亡佚的二十篇篇名为:《心政》《古制》《阴教》《辨惑》《析当》《恕度》《嘉号》《徽称》(或作《秽称》)《情遇》(或作《恃遇》)《姓氏》《讳篇》《释忌》(或作《释忘》)《辑事》《服妖》《丧祭》《宫室》《市井》《数纪》《新秦》《狱法》,如果全书能留存至今,一定有更高的史料价值。[3]
《风俗通义》不仅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它语言精美、小说式叙述方式对书中一些涉及神鬼、人物的描写,初步具备了魏晋志怪、志人小说的特点,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巨大。[5]

书名

《风俗通义》中的“风俗 ” 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从词汇的形成过程来看,风俗就包含着自然风土、国风谣谚、政治教化 、社会风习 、 民众好尚等诸多内涵 。应劭在本书的序中为“风俗”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风者,天气有寒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讴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指民众的日常行为或受自然环境的限制,或受上层统治者的影响 ,表现在形体、声音 、行为各方面的差异现象。同时也指出“圣人作而均齐之,咸归于正;圣人废,则还其本俗。”圣人的教化能够使民众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 “咸归于正 ”。因此,应劭认为“风 ”、 “俗 ” 是圣人教化前的本俗,而移风易俗是国家统治职能的重要内容。[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