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

元代脱脱主修的史书
《金史》元朝脱脱等人奉敕撰修的纪传体断代史,是一部系统反映女真完颜氏部族时代和金朝百年兴衰历程的官修史书[1]主要记述了自金太祖收国元年(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期间一百二十年的历史,[2]中国“二十四史”之一。[3][4][5][6][a]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七月,忽必烈即下令置翰林国史院,[b][12]诏命翰林学士承旨王鹗主持开修《金史》,后因种种变故致使撰修工作迁延八十余年,直至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十一月方才成书镌刻。全书有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另附《金国语解》一卷。[6][13][14]
元修《金史》,主要以金朝实录、王鹗所作《金史稿》、[c]刘祁所作《归潜志》、元好问所作《壬辰杂编》等为史源,一并辑取《大金集礼》《大明历》《中州集》等著述撰修而成,是为后学研究金史最基本的史料之一。作为一部元末成书的官修正史,《金史》在推崇儒学治世思想的基础上,也反映出元代统治者强调多民族一体和希冀以史为鉴的治世思想;《金史》的成书传世,则首次从真正意义上确立了少数民族创立政权的正统地位,促进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其所创帝纪编纂体例亦对后世颇具影响,明清两代官修史书就此均有取法因袭。同时,又因《金史》叙事详略较为得当,撰修水平多胜宋、辽二史,故此常被后世称誉为元修三史“最善”之本。[3][6][16][17][18][19]

撰修背景

宋元之际,“国可亡,史不可灭”的思想已经开始生发,并渐次为历朝士大夫阶层所渐次接受。[20][21]金朝灭辽后,“帝统”承袭(“德运”“正闰”)问题尚在争论期间即已灭亡,《辽史》议修工作就此戛然而止。蒙古灭金不久,继承这一思想的刘秉忠王鹗等人,随即向元朝统治者进言开修辽金二史、传于后世。[6][13][2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