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史-抖音百科
《辽史》系元朝脱脱等人奉敕撰修的纪传体断代史,是一部综合反映耶律氏大契丹国和大辽国兴衰历程的官修史书,[2]主要记述了自辽朝立国(907年)至金朝灭辽(1125年)期间两百余年的历史,[3]为中国“二十四史”之一。[4][5][6] 元朝议修《辽史》最早始于中统二年(1261年),后因种种变故致使撰修工作迁延八十余年,直至至正四年(1344年)方才最终脱稿;全书主要以辽朝《实录》、金朝陈大任所修《辽史》为底本,一并采辑《资治通鉴》《契丹国志》及 前朝各史《契丹传》等著述编撰而成,[a]囊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另附《国语解》一卷,通计一百一十六卷,是为后学研究辽史最基本的史料之一。[4][5][8][9][10] 作为一部元末成书的官修正史,《辽史》在推崇儒学治世思想的基础上,也反映出元代统治者强调多民族一体和希冀以史为鉴的治世思想;元修辽、金、宋三史的传布,也首次从真正意义上确立了少数民族创立政权的正统地位,促进了后世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并产生有多方面的史学影响。[11][12][13][14]与此同时,又因《辽史》记事简略,缺乏详 校考订,史事错误甚多,叙事自相矛盾等问题,自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镌刻传世至今,历代史家对其多有批评诟病。[5][15][16][12] 撰修背景
宋元之际,“国可亡,史不可灭”的思想即已开始生发,并为历朝士大夫阶层所渐次接受。[17][18]金朝灭辽后,“帝统”承袭(“德运”“正闰”)问题尚在争论期间即已亡国,金人所修《辽史》均未得以刊刻颁行。蒙古灭金不久,继承这一思想的王鹗等人,遂向元朝统治者建言撰修辽金二史、传于后世。[5][19][2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