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沙是指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亦称高吹沙(尘)。[1]扬沙天气能见度明显下降,出现时天空混浊,一片黄色。[2]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温高、降雨少、大风多。[3]它的出现与北方冷空气活动有关,主要发生在冬春两季,尤以3-4月最多。[4]世界范围内多发区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及华北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北纬35°-45°之间。[5] 扬沙是沙尘灾害性天气之一 ,对农作物生长及其人类日常生活具有很大的影响。[6]中国古代诗词中“黄尘古道”,形象地描述了中国北方平地扬沙的景观。[7]
产生原因
扬沙是由于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而造成的。[2]在一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地表比较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很弱,当有大风刮过时,就会有大量沙尘被卷入空中,就造成了扬沙天气。[8]发生条件即为:沙尘源地、大风 、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强沙尘天气时)即上下对流较强(往往有气旋发展)。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形成的特殊天气气候背景。[9] 人类的砍伐森林、开垦荒地、过度放牧等行为不仅会引起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还会使原本富足的土壤肥力下降,趋于贫瘠,引发盐渍化、荒漠化甚至土壤污染。沙粒、粉尘聚集的荒漠成为扬沙天气形成的物质基础。气温回升,地表温度也相应升高。沙源地开始解冻,地面的沙子也随之融动疏松,“活跃”起来。同时,大风是造成沙尘扬起的唯一动力。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水较少,这就给扬沙天气创造了有利条件。太阳辐射造成地面热量增加,空气上下对流增强,大气层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下,地面的 沙粒、尘土就会很容易被大风带到高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