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琴

20世纪20年代诞生的拉弦乐器
雷琴,又称“雷胡”“大雷”,由山东郓城艺人王殿玉(1899-1964)于 20世纪20年代末,在坠胡的基础上改制而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弓拉弦鸣乐器。[1][2]
雷琴主要由琴头、弦轴、琴杆、琴筒、琴码、琴弦、琴弓等部件构成,张两根弦,有大、小两种类型,音域均为三个半八度。它音域较宽、音量较大,音色柔和、圆润,既可独奏、重奏或合奏,又可模拟人声、戏曲唱腔、鸟兽啼叫和多种乐器的音响效果,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应用也非常广泛,经过不断实践,多用于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河南梆子等戏曲流派唱腔,颇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此外,雷琴还能模拟笙管合奏、军乐鼓号以及民间小调等。在中国各地区均有流行,其中以北方较为盛行。2007年,雷琴拉戏天津市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东安被指定为相关传承人。2021年,菏泽市雷琴艺术被列入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2][3][4][5][6][7]

历史

20世纪20年代,山东郓(yùn)城民族乐器演奏艺人王殿玉(1899-1964)对坠胡进行改革,他将坠胡的琴杆加长,琴筒加大,并在琴筒上蒙以一定厚度的蟒皮,从而创造发明出一种音色接近人声的拉弦乐器,最早称为“大弦子”。由于它相比坠胡音域较宽、音量较大,音色也相对柔美,发音犹如雷声,王殿玉将其改名为“大雷”;直到1953年,才将其正式命名为“雷琴”。[1][8]
王殿玉演奏“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