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拉辛(Jean Racine,1639-1699)是古典主义悲剧家,他把悲剧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三一律”的典范。[6]在拉辛所创作的所有悲剧和喜剧中,作为代表作的是《安德洛玛克》和《费德尔》。[8]
1639年12月22日,拉辛生于拉费尔泰-米龙,四岁时成了孤儿,由笃信让森派的外祖母抚养长大。1649年至1953年,拉辛在波尔-罗瓦亚尔修道院就读,然后进入博韦中学,1655至1658年,他听取朗赛洛、尼科尔开设的课程。1658年,他到巴黎的阿尔库中学学习逻辑,开始让森派所不许可的戏剧,因此受到革除教门的威胁。[9]1667年,拉辛宣布与让森派决裂,同年,写出《安德洛玛克》,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之后,他陆续写到《布里塔尼斯》、《贝雷尼斯》、《巴雅泽》、《米特里达特》、《伊菲吉妮》,直到1677年,写出他最重要的悲剧《费德尔》。同年,路易十四要求他停止一切戏剧活动,与布瓦洛一起做他的史官。至此,拉辛停笔十二年之久,三次随从路易十四亲征。1690年,他被封为国王侍臣,1694年,他担任国王的私人秘书。拉辛晚年写了两部悲剧《爱丝苔尔》和《阿塔莉》,并且被指责信奉让森派教义,与路易十四关系日渐疏远。1699年,拉辛离世。[10] 拉辛的作品取材于古代神话,写人性的弱点以及人心灵深处的矛盾。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强烈的情欲驱使他们无法挽回地走上了悲剧的道路。拉辛的作品虽然取材于神话故事,但人物和情节都具有现实感,真实而可信,剧情单纯,语言干净,深刻描写人物的心理。他能熟练使用“三一律”,能体现古典主义戏剧那种简约、典雅、和谐的审美特征,从而把古典主义悲剧推向高峰。[11]
拉辛一向被认为是法国古典主义的典范,他批判地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悲剧的现实主义精神,从特定的历史和道德的范域中,对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同时输入法国古典悲剧的心理机制,并加以改造与延伸,使心理过程和历史过程有机地统一,在借古喻今中达成道德和审美教育。拉辛的作品对欧洲文学尤其是法国戏剧影响深远。司汤达在 《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指出,拉辛在他的年代可以仿效古人并实现创新,是路易十四时代的“浪漫主义者”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拉辛的贡献在于他既传承了古典悲剧,又预示了现代戏剧。[7][12]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