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氏盘

西周晚期青铜器
散氏盘(San Family Plate),又称[]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是“晚清四大国宝”之一[1]。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青铜器断代上将散氏盘定为周厉王时期[2]。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2]
散氏盘通高20.6厘米,腹深9.8厘米,口径54.6厘米,深9.8厘米,重21.31千克[3];附耳,留足,腹饰简化的[kuí]龙纹,足部饰[tāo][tiè]纹,花纹精致,平面浮雕,铜质精粹,呈深褐色[4];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铭文是一篇土地割让的契约,据铭文记载,关中有夨、散二小国,边界相连[1]。夨国屡犯散国(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5],散国向周王上告。在周王调解下,夨国同意赔偿散国土地。散氏盘铭文可以看作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形式的契约,是研究西周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史料[1]

流传过程

散氏盘于清乾隆年间出土,至嘉庆十五年一直在民间收藏,先在扬州江翰林家收藏多年,后转手谁家则不详。古玩界传说阮元曾收藏过,并仿铸出两件复制品。民国十三年(1924)以前,大古董商都说过,遇上散氏盘要格外小心,仔细鉴定。
1810年冬,嘉庆皇帝50岁的生日,阿林保将散氏盘敬献给皇上做寿礼。皇上给了他两江总督去当。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盘,阿林保献宝祝寿荣升”的口头传说故事。嘉庆皇帝不像乾隆皇帝那样酷爱古玩字画和美玉。散氏盘入贡内府,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久藏禁中。因时间太久,六朝皇帝谁也不去鉴赏,以致无人知晓它收藏在什么地方。咸丰十年火烧圆明园后,传出散氏盘在圆明园被烧毁了。于是,从内务府官员口中传到琉璃厂古董商的耳朵里就成了:“散氏盘真的没啦,只有仿铸的那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