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伎

日本传统的戏剧表演形式
歌舞伎(かぶき),日本传统的民族表演艺术,是日本传统舞台艺术的内核,与能乐、人形净琉璃一起被称为“日本三大国剧”。[5][4][6]歌舞伎起源于1603年江户时代京都一个叫出云的地方,由一位名叫阿国的女巫反串男子表演的传统念佛舞发展而来。后因妓女参与演出,具有轻浮,淫秽性质,歌舞伎在1629年、1652年两度遭到政府的禁演,但依旧活跃在地下。17世纪末,歌舞伎在经历了阿国、美少年(若众)、成年男子(野郎)的发展后进入了黄金时代。1700年,歌舞伎开始有了职业演员。300多年来,歌舞伎在西方文化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的冲击下,逐步形成了具民族文化的正宗“国剧”。[1]
歌舞伎重要特点包括独特的音乐、服饰、舞台设备、道具,以及保留剧目、说白和表演风格。比如“见得(mie)”造型,指演员用某个特殊的静止亮相姿势来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让观众很容易就辨识出这就是歌舞伎表演[3]。曾为歌舞伎作出卓越贡献的世家有中村歌右卫门家、市川段四郎家、坂东三津五郎松本幸四郎[1]。代表曲目有《忠臣藏》《镜狮子》《白鸟》等[7][8]
歌舞使经常代表日本传统艺术,在各国的大舞台上以“大歌舞使”的名义精彩亮相[1]。1950年,歌舞伎成为日本政府首创的“无形文化财”与“人间国宝”机制的保护对象。2005年,歌舞伎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广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

历史发展

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