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

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
1
4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4],字宋瑞,又字履善[4][5],号文山、浮休道人,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4][6],汉族江右民系,[7]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8]
文天祥从小习文,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后孤身出使元营谈判,被元军统帅伯颜扣留,逃脱后到达永嘉(今浙江温州),重振抗元,转战于福建和江西等地[9]宋少帝祥兴元年(1278年)八月,文天祥被授少保、信国公;同年底,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10][9],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3]
文天祥舍生取义的壮举在后世中树立了一个民族英雄形象,他的忠君爱国精神也一直在后世长传,对我辈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同时,他创作的《过零丁洋》《正气歌》《扬子江》《金陵驿》等名篇也颇具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现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11]。全国多地建有文天祥祠、纪念馆等,以示纪念,以供瞻仰[12]

人物生平

庐陵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