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

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
1
4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俄语: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Е́льцин,1931年2月1日-2007年4月23日)1985年至1987年任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91年至1999年任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2]
叶利钦于1931年2月1日出生于苏联乌拉尔地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达里茨基区的布特卡村的农民家庭。[3]参加工作后,叶利钦先后被任命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建筑部部长、[4][5]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书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党委第一书记、[6][7]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8]由于叶利钦认为改革的重点是对苏共党中央的官僚主义进行改革,1987年10月21日,叶利钦公开批评苏共党中央机构,这导致他被罢免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9]1988年7月1日,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召开,叶利钦发表讲话主张苏共党内应当允许派别存在,会议过后,通过了将“一切权力归苏维埃”,推行意见多元化。[10][11]在政策的支持下,叶利钦正式成为党内反对派分子,并于1990年1月成立苏共“民主纲领派”。[12]1990年3月12日至15日,苏联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修改了苏联宪法,实行总统制决议,确立多党制,规定各加盟国的最高苏维埃主席是地方权力中心人物,可掌控加盟国的最高权力。[13]1990年5月,叶利钦当选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14],两个月后,叶利钦参加苏共二十八大,向大会提出建议被拒绝后,宣布退党,并在苏联社会引起了“退党潮”。[15][16]1991年6月12日,叶利钦在7949万选民参与总统选举投票中,以57.3%的得票率成功当选俄罗斯总统,使俄罗斯出现两个政权并立现象。[17][18]1991年,八一九事件发生,叶利钦出于自保目的,向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起反击,并平定叛乱。此次事件使苏联丧失了威慑力,随后,叶利钦于12月8日签署《关于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又称《别洛韦日协议》)。之后,在叶利钦的推动下,戈尔巴乔夫于1991年12月25日宣布辞职,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解体[19][20]
俄罗斯联邦独立后,叶利钦于1992年实施“休克疗法”,但并未有效改革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21]1993年,俄罗斯发生宪政危机,叶利钦和议会激烈斗争并获胜,成功推行《俄罗斯联邦宪法》,确立总统制国家管理形式。[22]1994年,第一次车臣战争发生后,由于叶利钦错误预估俄军和车臣的战斗能力,导致车臣战争久拖不决。[23]1996年俄罗斯总统选举前夕,叶利钦宣布停止车臣战争[24],并在俄罗斯金融寡头的帮助下,以54%的支持率实现连任总统目的。[25][26]为了平衡权力,叶利钦于1997年3月发布总统令进行政府改组,调整政府机构。[27]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后,叶利钦频繁解散总理政府,先后任命基里延科、普里马科夫斯捷帕申担任总理职务。[28][29]期间,俄罗斯共产党及其同盟者于1999年5月对叶利钦发起总统弹劾指控动议,但宣告失败。[30]1999年8月,叶利钦任命弗拉基米尔·普京为总理后,于同年12月31日向全国人民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并由普京代行总统职务。[31][32]卸任总统后,叶利钦仍然积极参加政治和社会活动,并出版自传回忆录。[33][34]2007年4月23日15时45分,因心脏衰竭,叶利钦在莫斯科西郊中央临床医院去世,享年76岁。[35]
对于叶利钦,美国前总统的克林顿曾称赞叶利钦是“俄罗斯民主之父”,[36]俄罗斯总统普京称其为“率直而勇敢的民族领袖”。[35]苏联末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批评叶利钦,说:“是一个政治上的危险人物,他当反对派是独一无二的。他只是一个破坏者而不是一个建设者。他既不懂得行使权力,也不会将权力授予他人。”[37]

个人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