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蝴蝶派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
鸳鸯蝴蝶派,中国通俗小说流派之一,产生于清末民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期间,随后走向低潮,作品多以才子佳人的缠绵悱恻故事为题材,即“[]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主要发表在其代表性刊物《礼拜六》上,又称“礼拜六派”或“民国旧派文学[1]”,简称“鸳派”“鸳蝴派”[7]
鸳鸯蝴蝶派是清末民初半封建半殖民地十里洋场的产物,它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文学派别或团体,该派作家以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并没有统一的文学观念与主张,其思想与创作随时代而变化,作品题材以都市言情为主,也涵盖社会、黑幕、武侠、侦探等内容,以便迎合有闲阶级和小市民的审美趣味,其代表作家主要有徐枕亚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等,代表作品主要有《玉梨魂》《一缕麻》《恨不相逢未嫁时》《啼笑因缘》等。[2][8]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新文学群体与鸳鸯蝴蝶派共发生了三次论争[9]。鸳蝴派长期被作为斗争和批判的对象,但它拥有众多的读者,社会影响很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流派[10]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反思,开始重新审视鸳派文学。[11]

背景

清末民初,青年人追求自由平等权利,尤其是对自由恋爱权利的追求,召唤着通俗爱情小说的产生。[5]民初的文学由此进入了一个比较自由的发展阶段,这种特有的时代文化氛围促进了鸳派小说的繁荣与发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