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

鲁迅创作的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
1
4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于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2],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3][4]
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主要阵地,鲁迅钱玄同之邀答应为《新青年》撰写文章而写了《狂人日记》这部短篇小说。[3]鲁迅的《狂人日记》围绕狂人的13则日记而展开,内容几乎都为狂人的内心独白。狂人患有精神疾病,他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怀疑同村的赵富贵和男男女女都对他不怀好意,眼神中充满凶光,想要吃掉自己。最后,狂人甚至认为自己的大哥也要吃自己,认为自己的妹妹就是被大哥吃了。狂人拒绝家里人的饭菜,拒绝看医生,劝说周围的人不要再吃人。他看到了社会和历史的吃人本质,然而所有人都把狂人当作疯子。最后,狂人在绝望中发问,“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并且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3][5]
《狂人日记》采用双重叙事的叙述方式,包含大量隐喻、反讽和象征,实现了叙述角度、文体风格、语言效果等多方面的创新。文本内涵丰富,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指出民众的愚昧麻木和由此导致的思想先觉者的悲剧性命运,其根本意图在于启发民众,改造国民性,使民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实现立人立国的理想。[6][7]同时作者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所张扬的人道主义、人性至上的现代文明表示了深刻的怀疑。从新文学的发生史来看,《狂人日记》是五四新文化革命反封建、进行历史批判的“第一声振聋发聩的春雷”,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启发了一批作家进行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小说的白话文写作形式促使白话文小说推广,使白话文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文学形式,进入大众的视野。[8]

成书背景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又名《新青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呼吁人们反对君权、提倡民主、强调科学。《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封建统治和传统礼教对人的迫害,纷纷以人道主义的、现代文明的力量批判传统礼教。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一定要反对君权和封建统治,提倡大多数人的民主;一定要反对传统的精神文明,强调科学、强调物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