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铲

考古学工具
洛阳铲(外文名:Luoyang shovel),一种考古工具,主要用于地下勘探。洛阳铲一般由铁铲、木柄、柄筒三部分构成,铲头长度15cm左右,直径约7cm,厚度为1-4mm;木柄的长度为45cm左右,直径20mm;[3][4]柄筒长度10cm,口径有25mm。[2]洛阳铲还可按铲头形状和作用或按照打造技术为不同的种类。[5]
洛阳铲据传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而其雏形“探筒”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而后在历朝历代的使用中得到发展。到明代时出现了具有洛阳铲功能的水利工具。[4]到了民国,洛阳铲最终被定型为马蹄形,[1]并且为了多吃土,所以缩小铲径,加长了铲身,还在铲头和銎[qióng]之间加接一段铁杆。[6]新中国成立后,新增了许多铲头类型,如过砖铲、泥铲等,[1]此外,洛阳铲的特点和原理还被应用到钻探中,出现了机动洛阳铲、冲击式洛阳钻等机动型机械化的专业工具。[7]
洛阳铲最早广泛用于盗墓,著名考古学家卫聚贤在1928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后,将其运用于考古钻探,广泛应用于殷墟、偃师商城等遗址发掘。如今,洛阳铲也被用于水利工程、建筑等领域。[2][8][9][1][6][10]同时洛阳铲在地质开发、土地建筑等工程中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7]比起其他工具,洛阳铲的操作更简单,只需打洞,再向下钻取,且这种方式对文物的破坏力又最小。[1][11]
洛阳铲的制作工艺已于2009年被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11]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考古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赠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12]

制作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