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狮舞”,是集武术、舞蹈、编织、刺绣、绘画和音乐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3]自问世以来,深受各民族喜爱,历代相传,鼎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极其灿烂的舞狮文化。[4]因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舞狮通过两人密切合作来模仿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表达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5]舞狮有多种传说,但在汉代始有记载,南北朝开始流行,唐朝已经非常发达,明代南狮形成,清代转型发展。[3]新中国建立后通过多种途径使舞狮运动发扬光大。[6] 舞狮运动因地域和风俗不同,分为北狮和南狮,各有特色,均有广泛传播,当代两派相互借鉴融合、共同发展。[7][8]北狮代表徐水舞狮、南狮代表广东醒狮都在2006年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10]舞狮运动通过舞狮人员和引狮员共同配合,利用不同的握法、手法、步法和引狮员的各种动作,依照各流派出场、表演和祈福等程序,演绎声色形意齐全的文艺表演。[11]政府、社会组织和群众自发采取多种途径对舞狮文化进行传承保护和发展创新,让舞狮运动焕发了新的生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2][13][14][15]
随着中国世界影响力的增大,世界各地都会在中国重要节日举办以舞狮为内容的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16][17][18]舞狮运动是国家间加强交流、促进友谊的重要纽带。[19]也是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以及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影响十分深远。[20]
历史变迁
狮子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