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

民国军阀势力之一
北洋军阀(1912年—1928年)是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的民国军阀势力之一,于1926年7月覆灭。[1]
北洋军阀起源于1895年清政府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的“新建陆军”,袁世凯于此基础招揽到后期北洋军阀班底。新建陆军先后经历扩张为武卫右军、北洋常备军和北洋六镇。1901年李鸿章死后,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所领军队被称为北洋军。袁世凯受清政府猜忌被迫辞职,此时其领导的北洋军阀势力伸展至东北三省,增加了奉系一派。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被起用,于1912年成功窃居大总统地位,建立了北洋军阀政府。袁世凯执政期间,爆发了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期间因称帝与段祺瑞、冯国璋离心,称帝失败。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分化为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各系军阀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混战。北京政府先后历经直皖共治、直奉共治、直系独权、奉系独权的局面。[2]1928年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奉系张作霖放弃北京退回关外,被日本特务炸死,其子张学良发表所谓的“改旗易帜”的通电,北洋军阀从此覆灭。[3]
北洋军阀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其主要的社会基础,其政治和军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4]北洋军阀执掌政权期间,只有袁世凯实现了形式上的暂时统一。[5]袁世凯定下了中国军制和军衔制,而在军阀混战期间中国军事并没有统一的编制和发展计划。[6]北洋军阀即使争权夺利也坚持了形式上的民主共和,[7]在其统治期间中国在交通、工商业、农业、财政金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8]军阀间的多次混战使成千上万的农民流离失所,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中;[9]同时其强征高额租税、强令农民将粮食改种鸦片等等行为,也破坏了正常的经济活动。[10]无产阶级革命者瞿秋白认为北洋军阀政权是代表地主、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11]近现代史学家来新夏认为北洋军阀集团对中国社会的破坏,对人民生活所造成的种种灾难,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唯命是从和丧权辱国等,都起了阻碍历史发展的作用;但是,它在改革军制方面的成效是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的。[12]

名称由来

鸦片战争之前,经世学者包世臣的政论就已提及北洋的地域概念,他认为吴淞口向北经过通海、山东、直隶以及关东等地,都属于北洋范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设立了南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简称北洋大臣,管辖范围基本上就是上述所确定的地理范围。1870年起,李鸿章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其势力被人们称为北洋势力,北洋一词于是主要成为政治术语。1901年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继任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历时近6年结成了一个强大军事政治集团,这时候的 “北洋 ”“北洋势力 ”确指为袁世凯和袁世凯的北洋集团。军阀一词最初是指有军功的世家,后世更多是指拥兵自重的地方武装势力。孙中山是最早将北洋、军阀二词连在一次,他在《与留法学生的谈话》中提到:“袁世凯现在虽然死了,北方政府仍然在北洋军阀、官僚、政客的手里。所以我非在广东组织护法政府,重新革命,不能挽救中华民国。”北洋军阀因此成为袁世凯北洋势力的专有名词。[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