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是汉字草书的一体。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章”字具有章法、章则等含义。新体草书被称为"今草",而旧体草书以其严谨的法度被称为"章草"。章草为草书形体奠定了基础,在汉字发展史、书法史甚至艺术史上都具有一定地位。[1][2][3][4]
章草绝非一时一人所创造,它是从秦代的草隶中演化出来的,经过长期流行通用,继而约定俗成,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三国两晋时期,随着行书、楷书和今草的兴起,章草书的实用功能逐渐衰退,渐趋沉寂。然而,它作为书法艺术的一个分支,却以它独特的方式延续至今。[5]
章草笔法上讲究弯钩腾踔,波磔[zhé]多变,横峰出奇,连笔翻转等;结构上讲究横向腾踔、简约特殊、偏旁互用等。因实用价值而兴盛,因艺术价值而传承,它将规范性、程式化与简略古朴、单字笔画连接完美地融合起来。这种独立字含有一种“规矩”。在章草书法领域,有一些代表人物和作品,如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月仪帖》等。[6][7] 命名
“章草”这种字体最初只称为“草书”,后“今草”出现后,为示区别,改称得“章”名。它的命名历来说法不一。章草的得名,旧说或曰为章帝所爱、或曰用于当时奏章、或曰元帝时史游用于书写急就章。均不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