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多种病因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等炎症性损伤。以急性上腹痛及血淀粉酶或脂肪酶升高为特点。[1] 胰腺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被认知,古希腊人在公元前100年左右将胰腺命名 为pancreas,意思是“全部是肉”。中国医典在《难经一四十二难》中称之为“散膏”,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肾脂”。1652年,丹麦解剖学家尼古拉斯·杜尔(Nicholas Tulp)首次对急性胰腺炎进行了相关临床描述,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对急性胰腺炎的认识才逐步浮现。[5] 急性胰腺炎全世界每年的发病率为13/10万~45/10万,中国20年间发病率由0.19%上升至0.71%,80%~85%的患者为轻症急性胰腺炎。[6]
急性胰腺炎的致病原因较多,胆石症、酒精仍是最常见病因,约占70%以上。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由高脂血症诱发的AP逐年增多,占10%左右,在妊娠妇女中甚至高达50%。其他病因约占10%。[2]发生AP的诱因主要有暴饮暴食、油腻(高脂肪)饮食、酗酒等其他因素,它们会诱发胆囊结石排入胆道,引起乳头括约肌(Oddi括约肌)痉挛,增加血液中甲状腺球蛋白(thyrobolulin,TG)水平,促进胰液大量分泌等。妊娠、肥胖、吸烟、糖尿病患者是AP发病的危险因素。[7] 急性腹痛是大多数急性胰腺炎病人的首发症状,常较剧烈,多位于中左上腹甚至全腹,部分患者腹痛向背部放射,病人病初可伴有恶心、呕吐,轻度发热。常见体征:中上腹压痛,肠鸣音减少,轻度脱水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