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盘草(学名:Abutilon indicum(L.)Sweet),锦葵科(Malvaceae)苘麻属(Abutilon)植物,[3]俗名耳响草、磨子树等。[1]磨盘草的原生范围位于热带及亚热带的亚洲、西太平洋等地区,后被引入巴西北部、斐济等国家地区,广泛分布于中国、印度、泰国、越南等国家,[4]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海南、贵州、广东、云南、台湾、四川等省区。[3]磨盘草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气候,生长适温在25-30℃,不耐寒,一般土壤均能种植,较耐旱,喜肥,在疏松而肥沃的土壤上生长茂盛[5]通常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下的田野、坡地、河谷、海滨、砂地等。[1]
磨盘草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亚灌木状草木,全株均被微柔毛。托叶钻形,向外弯曲;叶柄被灰色微柔毛和疏生丝状毛;叶片卵圆形或近圆形,密被灰色星状柔毛,基部心形,边缘为不规则锯齿状,先端锐尖或渐尖。花单生于叶腋;花梗近先端具节,被灰色星状微柔毛;花萼为绿色盘形,密被灰色微柔毛,裂片5,宽卵形,先端锐尖;花冠黄色;雄蕊柱被星状糙毛;子房15~20室。果实黑色,顶端平,分果爿15~20,先端截形;种子为肾形,被星状 疏毛。花期7~10月,[1]果期10~12月。[6] 磨盘草药用价值颇高,全草、根、种子均可入药,可治疗感冒发热、肺热咳嗽、耳聋、乳汁不通等病症。[6]磨盘草还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嫩叶及未成熟幼果可食用,[7]种皮层纤维可作为用来织麻布或进一步加工成人造棉织物等。[1] 命名由来
磨盘草的蒴[shuò]果果爿先端平整如磨盘,故得名磨盘草。由于磨盘音讹为磨盆、磨笼音讹为帽笼,因此其药名又被称为磨挡草、磨笼子等;以其花色为黄,得药名为金花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