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Paramyxovirus parotiti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在中国历代医家著作中,根据该病的发病部位、证候特征、流行季节和传染性而有不同的命名。如《内经》称“颌肿”,《诸病源候论》称“脺肿”,《局方发挥》称“时行腮肿”等,民间称“[][]瘟”,“蛤蟆瘟”亦指该病。[3]
流行性腮腺炎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潜伏期8~30天。[2]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但大部分患者无前驱症状。发病1~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唾液腺肿大,体温上升可达40°C。腮腺肿大2~3天达高峰,持续4~5天后逐渐消退。舌下腺肿大时,可见舌下及颈前下颌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2]
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尚能侵犯神经系统及各种腺体组织,引起儿童脑膜炎、脑膜脑炎,青春期后可引起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2]
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头痛和腮腺胀痛可应用镇痛药,睾丸胀痛可局部冷敷或用棉花垫和丁字带托起,发病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对重症或并发脑膜脑炎、心肌炎患者,可应用地塞米松,若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疑为颅内高压的患者,可应用甘露醇[2]
流行性腮腺炎属于全球性流行的疾病。[4]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2]可通过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进行主动免疫。[5]2021年中国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数为119955例,发病率约为8.5088/10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