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8年,法国化学家贝托莱·克洛德·路易(Berthollet Claude Louis,1748-1822)发现了雷酸银。[20][21]1799年,英国科学家霍华德(Edward Charles Howard,1774-1816)制得雷酸汞,相比雷酸银来说性能更稳定,对撞击敏感,可用来撞击发火,进一步激发其他炸药(比如黑火药)的爆炸,由此衍生出击发枪。[22]1823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vonLiebig,1803-1873)发现雷酸银(AgONC)与维勒(Friedrick Wohler,1800-1882)制得的氰酸银(AgNCO)相比元素组成相同,有相同的分子式,但性质却不同,雷酸银易爆炸而氰[qíng]酸银则性质稳定,自此提出了同分异构体的猜想。[23][24]1831年欧洲化学家李比希和盖·吕萨克首次用雷酸银、雷酸汞合成了起爆药,鸦片战争后期制造火器火药的技术逐渐从西方流入中国。[10][11][25]爱国人士丁守存发现西方战舰不用“药线”引燃火炮,而是用很小的“铜帽”,也就是雷管来引爆火药,相比中国的传统火器,在战争时还击更加快速。[26]道光二十二(1842)年,丁守存在天津用十分简陋的条件成功仿制出了雷酸银,并在《自来火统造法》中记载了他的合成技术,丁守存用青矾和硝石反应将产物蒸馏制得浓硝酸,再将酒精反复蒸馏得到纯酒精(乙醇),将以上两种化合物配成溶液后加入纯银则得到雷酸银结晶,然后做成雷管用于火器起爆器的研究,他的研发成果改变了用纸药引信和火石引燃铳炮的传统方法,很快就应用在当时的火器制造和工业生产上,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技术封锁。[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