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士德工学院

雷士德工学院
雷士德工学院(英译:The Lester School and Henry Lester 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1934年10月1日建成开学,是位于上海的一所土木工程私立大学,用雷士德基金会部分基金建造,并以亨利·雷士德的名字命名。1944年12月,校舍被日本海军占用,强行改为东亚工业学院,学校因而停办。抗战争结束后,原址为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所用,后又更名为上海航务学院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前身)。航务学院搬迁后,原址于1955年1月改为上海海员医院。1994年2月,“雷士德工学院旧址”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学院概况

雷士德工学院,亦作雷氏德工学院,为英国驻沪总领事馆根据侨居上海的英裔建筑师、房地产商和慈善家亨利·雷士德遗嘱,用雷士德基金会部分基金建造,由德和洋行设计,久泰锦记营造厂承建,1934年竣工。占地面积6276平方米,建筑面积8985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正中五层,两侧逐渐降为四层、三层,坐北朝南,装饰艺术派风格。平面丫形,主入口为尖券门廊,顶部冠露肋穹顶塔楼。窗间墙饰竖向线条装饰并伸出女儿墙,女儿墙折线状起伏,有装饰图案。
1994年雷士德工学院原址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优秀历史建筑
学校包括日校与夜校,日校则分学院、附设中专高中)与初中三部分。学院下设建筑、土木工程、机械电器工程诸课,规定以华人子弟为主要学生,并适当接纳除英、美、法三国以外的其他国籍学生,校训为孟子的“苦心志,劳筋骨”。笃信宗教的雷士德在遗嘱中明确指出,不准把宗教带到教育中去,因此雷士德工学院不设置宗教课程。学院以教师的讲课笔记为教材,是上海唯一一所不使用标准教育课本的大学。1934年10月开学,1942年12月由日方接管,1945年4月停办。抗战胜利后,重获自由的英国人要求雷士德工学院恢复开学,但因为日本海军占用的校舍被国民政府作为敌产没收和雷士德遗产管理委员会由于战乱而资金流失严重等原因未能实现,工学院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后更名上海航务学院)迁入。1953年起为上海招商局医务室、上海海运局职工医院。1955年1月,更名上海海员医院。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雷士德工学院旧址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