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史箴图》传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5][3]所作,为根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绘制的一幅绢本设色的人物长卷[6],现多认为此画原作已佚,现存摹本两件,一为北宋摹本为纸本,墨笔,纵27.9厘米,横601厘米[7],现藏于故宫博物院。[8]一为唐摹本,绢本,纵24.37厘米,横343.75厘米[9],是更接近顾恺之原作风貌的早期摹本,原藏于清宫内府,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被英军劫走,现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10] 《女史箴图》比较成熟地奠定了传统国画人物造型的基本技法特征,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所绘人物形象、姿态具有匀和的节奏感和个性特征,图卷所运用的线描技法为“游丝描”法,精细绵密且有韧性,画史上称为 “春蚕吐丝” “春云浮空,流水行地”。[11][6]全图共有12段,前4段描绘春秋和汉代的贤妃事迹,其余诸段均为《女史箴》原文的形象说明[10]。图卷采用一文一图的形式,每图楷体书写原文内容。[9]唐摹本已缺失前3段,尚存9段,依次是“冯媛挡熊”“班姬辞辇[niǎn]”“世事盛衰”“修容饰性 ”“同衾以疑”“微言荣辱”“专宠渎欢”“靖恭自思”“女史司箴”。[12] 《女史箴图》的绘制是为了起到“劝戒”的作用,以顺应宫廷教化的需求和朝廷推行封建纲常的需要。它是较早出现的、以文学作品作为绘画题材的作品,在绘画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13]
创作背景
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