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鲁

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1
4
邹鲁(1885-1954),广东大埔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和著名学者。[6]字海滨,幼时名澄生,后取“天生愚钝”之意改名为邹鲁。[7][2][8]他的父亲邹应龙是缝工兼做生意。[1]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2月20日,邹鲁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府大埔县(今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八岁起,邹鲁进入私塾读书。[1]1902年,邹鲁十八岁时进入韩山书院读书。1903 年,邹鲁创办新式学堂乐群中学,后又创办潮嘉师范学堂。[9]1905年4月,邹鲁加入兴中会,次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先后参与新军起义、广州起义等革命运动。[10][1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邹鲁响应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后逃往日本,入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并组织中华革命党。[12]1916年,邹鲁又参与护法运动[13]1923年,邹鲁奉孙中山之命,创办国立广东大学[14]次年国共合作开始,邹鲁担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青年部长,后又兼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孙中山去世后,邹鲁开始参与“反共”运动,组织西山会议,将共产党人开除国民党籍。[2][15]抗日战争开始后,邹鲁团结蒋介石国民党人立主抗日。[2][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邹鲁随蒋介石逃往台北,担任“中央评议委员”。1954年2月3日邹鲁因病去世享年70岁,葬于天母山南。[2][17]
邹鲁担任两广盐运使期间,整顿盐务,缓解了盐商和政府的关系。[15]邹鲁还著有《环游二十九国记》《中国国民党党史》等书。[2]他的诗作大多收录于《澄庐诗集》,政治文章大多收录于《澄庐文选》。[18]在教育方面,邹鲁注重传统人格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19][20]抗日战争中,主张支持国货以对抗日本[21]邹鲁基本上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对革命历史贡献甚巨,其学术成就也蔚为大观。[22][23][24]

人生经历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