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雄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
4
吴健雄(1912年5月31日至1997年2月16日),女,汉族,出生于江苏太仓浏河镇(一说出生于中国上海市),[4][5]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籍华人,核物理学家,[1]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
1934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后受聘到浙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后进入中央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6]1936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7][8]1939年,在塞格瑞指导下研究铀原子核分裂的产物,其中一项结果为美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做出了重要贡献。[1]1940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3]1942年,任教于美国史密斯学院,[9]1944年3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原子弹研究重点实验室,参加了“曼哈顿计划”。[1]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晋升为教授,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6]1972年,当选为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2]1982年,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10]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
吴健雄长期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2]用β衰变实验证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对称不守恒,推翻了宇称守恒定律;用12B和12N的β谱形状的实验,证明了核β衰变中向量流守恒定律;否定了局部隐变量理论,支持了量子力学的正统法则;[11]将穆斯堡尔效应(Mössbauer effect)用于生物学研究。其次,还在内轫致辐射、奇特原子、血红蛋白、正电子偶素、超低温核物理等方面做出贡献。[6]她是首位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的女性科学家,成为美国物理学会历史上首位女性会长。1975年,先后获美国物理学会核物TomBonner奖、美国国家科学奖,1978年,获沃尔夫奖物理奖。[2]

人物经历

早年与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