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东北

又称外满洲
外东北是指位于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乌苏里江以东和库页岛、格布特岛等近海岛屿在内的一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片土地在历史上曾为扶余、室韦、黑水靺鞨、契丹、女真等民族与唐朝辽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直接或间接统治。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然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俄罗斯帝国通过《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逐步夺取了这片约占中国十分之一领土面积的土地,并因此获得了丰富资源和冬季亦可通航的优良天然海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因此,这片土地现由俄罗斯管治。外东北拥有上千个原中国地名,基本都被俄罗斯逐步废止使用,涉及原中国居民点、山脉、河流、湖泊、港湾、岛屿等。外东北的气候条件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一地区现有人口500多万,以俄罗斯人为主。外东北的第一大城市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历史沿革

唐朝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朝开始在内外东北地区遍设府、州,委派官吏,实行管辖(在此之前,黑龙江流域的靺鞨和室韦均已与隋唐两朝保持贡属关系)。即在契丹各部置松漠都督府,奚(亦称库莫奚)各部置饶乐都督府,粟末靺鞨(满族前身)各部置渤海都督府,黑水各部置黑水都督府。以上在唐代合称“四府”。另外,在室韦蒙古族前身)地区还置有室韦都督,但都督所辖仅为其中一部或各部并受节制。在四府中,契丹与奚唐代又称为“两蕃”,“同类异种”,到辽代已合而为一。渤海黑水,是唐代靺鞨中最强大的两部。
渤海国(669年—926年)是唐朝时期北方的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始建于698年,初称震国。705年归附于唐王朝,713年被册封为渤海国。926年被契丹国所灭,历时229年,促进了东北边陲的进一步开发,丰富了中华大统一的历史涵量。渤海全盛时期,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在东北史上被称为“海东盛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