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忠

唐代宰相
杨国忠(?~756年7月15日),本名杨钊,蒲州永乐县(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朝外戚、宰相,杨贵妃族兄,张易之外甥[1]
杨国忠出身于弘农杨氏河中房,早年落魄。三十岁时从军,从事屯田工作,成绩优异[2],在杨玉环得宠后借助裙带关系飞黄腾达,又因善于察言观色,受玄宗宠信,升任右金吾卫兵曹参军,监察御史[2]天宝七载(748年),杨国忠身兼十五余个使职,并升任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3]
杨国忠任职期间,多次构陷政敌,祸乱朝政。天宝十载(751年)他推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伐南诏,鲜于仲通兵败损失惨重。杨国忠为其遮掩败绩,伪造战功上报朝廷。后司马李宓率兵再讨南蛮,杨国忠又遮掩其败绩,向朝廷上交捷报。为征南诏,杨国忠强制征兵,导致民怨四起。天宝十一载(752年)五月,杨国忠陷害御史大夫京兆尹王鉷致死,他借邢[zài]案牵连打压宰相李林甫[1][2][3]宰相李林甫去世后,杨国忠升任宰相,封卫国公。身兼四十余职。[4]天宝十二载(754年)关中地区连续发生水灾和严重饥荒。杨国忠上言水灾没有影响收成,并扣押奏报水灾官员,从此再没有人敢汇报灾情。[1][2][3]
这一时期安禄山颇受宠幸,总握兵权,杨国忠图谋打压他,多次向玄宗说他想要谋反。杨国忠把持朝政后,安禄山担心杨国忠对自己不利,安禄山在外领闲厩使,让亲信留京观察朝廷动向,杨国忠抓捕[jiǎn]除了安禄山所留党羽,安禄山因此惊恐畏惧。[1]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5]安史之乱初期,哥舒翰率兵镇守潼关,各地捷报频传,玄宗命哥舒翰进兵收复失地,哥舒翰与朝中大臣都认为应固守潼关,杨国忠认为哥舒翰是出于私心,仍强迫哥舒翰出兵,以致潼关失守,华阴河东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冯[](今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等地的防御使都弃郡逃跑,各郡的守兵都溃散,战场形势急转而下。[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