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秉钧(1859-1914),字智庵,河南汝州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中国近代城市警察制度的开拓奠基者,曾任清廷巡警部右侍郎,中华民国内阁总理。[1][2] 赵秉钧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出生于河南省汝州市临汝县,早年父母双亡,被舅舅抚养,入社旗镇广兴店做伙计,光绪四年(1878年),赵秉钧秀才落第后,投奔左宗棠楚军驻军新疆。后因担任勘测中俄边界办事员时驻扎边界有功,候补巡检。随后赵秉钧历任新乐县典吏、东明县典史、东明县中汛管河巡检、天津北仓大使等职,并以善于缉捕闻名官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赵秉钧因镇压义和团运动有功,任淮军前敌营务处处长兼统带巡捕三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后,赵秉钧担任保定巡警局总办。期间,赵秉钧还创办了警务学堂,制定警察章程,并组织巡警队,引各省效仿。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赵秉钧在袁世凯内阁任民政部大臣,并参与逼迫清廷退位。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后,赵秉钧任内务总长,8月,赵秉钧组织赵氏内阁,并担任内阁总理。民国三年(1914年)2月,赵秉钧请病假回天津修养,27日死于寓所,享年55岁。[1][2] 赵秉钧于清末巡警近十年,创办巡警学堂,设定巡警章程,改变了清末的巡警制度,也推动了巡警制度的早期现代化。[1][3]而关于赵秉钧是否为宋教仁遇刺案的主谋说法不一。[4]
人生经历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