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闿

民国政治人物、原国民政府主席
1
4
谭延[kǎi](1880年1月25日—1930年9月22日),字祖庵(亦称祖安),[1]号无畏、切斋,[2][3]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祖籍湖南省茶陵。[4]曾任湖南都督国民政府主席等要职,是一名政治家。同时,谭延闿也是一名书法家,他自幼勤习书法,是写颜体楷书的大家。[5]
光绪六年(1880年)十二月十四日[3],谭延闿出生于浙江杭州。[6]谭延闿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中举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又考中进士,并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次年,他的父亲病逝,他便请假回乡丁忧。[7]返乡后,谭延闿担任湖南[]议局议长并积极参与保路运动立宪运动[8][9]
1911年到1919年间,谭延闿三次担任湖南都督,期间提出了联省自治的政策方针,并大力促进湖南教育和实业的发展,[10]在最后一次督湘中,他与赵恒惕的争斗失败后赴上海[11]三年后,谭延闿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内政和建设部长。6月孙中山命谭延闿为湖南讨贼军总司令,讨伐赵恒惕。[12]民国十三年(1924年),谭延闿被选为国民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担任总司令领军北伐。次年1月孙中山逝世后,随即广州国民政府成立,谭延闿任国民政府委员、常务委员和军事委员会委员。[13]后来,因汪精卫不满于蒋介石的专权行为秘密出走,谭延闿随即代理国民政府主席。[14]民国十七年(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召开,谭延闿任国民政府主席。[15]10月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改任行政院长。民国十八年(1929年)谭延闿被任为国防会议委员,后又推任财政委员会委员长。[16]次年9月22日,谭延闿因突发脑溢血,病逝于南京。[17]
谭延闿去世后,国民政府为谭延闿举行盛大“国葬”,蒋介石为谭延闿执拂,送葬于南京中山陵侧之灵谷寺。[18]蒋介石曾颂他“文武兼资”、“党国英奇”。于右任评他“民国第一完人”,[5]谭延闿不仅是政治人物,还是宋,元、明、清代以来颜体书法的杰出代表,他的颜体书法在圆融和灵动的表达上,超越了钱沣[qián fēng]的艺术境界,被公认为颜体楷书的大家。[5]

人物经历